TAG :中国半导体

  • View More SMIC.PNG
    半导体

    中芯国际咬牙扩增28nm产能,杀价战与庞大折旧金额夹击

    中芯国际在最新一季度的法说会中指出,在急单挹注下,今年2月以来12吋的平均产能都是满载,但8吋晶圆市况还在低谷,可能要到2025年中之后 才会恢复健康水平。
     



    中芯国际CO-CEO赵海军指出,原本对景气看法是Double U,第三季还会往下走形成一个凹洞区,但因为12吋厂有急单填满,下半年看法审慎乐观,争取下 半年优于上半年。 整体而言,他认为整个产业在剔除第一、二名台积电和三星后,今年约成长8%,中芯国际的成长可优于该平均值。
     



    中芯国际今年宣布高达75亿美元的资本支出,以及巨大的摊提折旧,一直是外界关注的焦点。 加上中国大陆本土的成熟制程产能过剩,杀价竞争激烈,中芯国际第一季净利7,180万美元,年减将近70%,第一季毛利率13.7%,预计第二季会进一步降至9~ 11%,主要是产能不断扩大,被迫认列更多的设备折旧。
     



    赵海军也表示,Local for local策略是当前全球最时髦的做法,今明两年都是产能建置的高峰年,去年设备采购单都发出去了,深圳、北京、临港12吋厂持续扩建,即使意识 到会共过于求,或许来年会减少投资,但已经发出去的投资现在也无法修正。
     



    至于折旧压力,赵海军也指出,持续扩充12吋晶圆产能是为了满足客户需求,新建产能释放过程折旧金额会上升,从亏损到实现经济规模需要时间,这是行业规律。
     



    中芯国际强调,28nm从2014年开始量产PolySion,2016年开始量产HKMG,28nm PolySion量产超过10年,HKMG量产也超过十多年了。 公司表示,28nm是平面制程,性价比高,从民用、公用、汽车、消费性电子等,客户需求都非常旺盛,长期来看供不应求。 因此,当前面对如此巨大的景气压力,还是要咬着牙扩充28nm产能。
     



    中芯国际也释出三个需求面的好消息:
     



    第一,旧产品的库存消化差不多了,新产品也开始有备货需求,像是低功耗元件、蓝芽、mcu原本已经很久都不拿货了,现在都开始拿货加单,整个行业需求 上来了,存量卖得多,库存自然会下降。
     



    之前才有研究报告指出,某一种类型的mcu库存能继续卖7年,因为当时市场需求是完全干涸,但现在消费市场的需求明显已经逐渐回来,市况好很多。
     



    第二,今年是体育年,有美洲杯、欧洲杯、亚洲杯、奥运会,带动机顶盒、电视等消费性产品的销售量增加。
     



    第三,中国智慧型手机厂商今年都在扩大市占率,每家都在储备库存,自然带动拉货。
     



    在价格方面,中芯国际认为第二季出货量会持续增加,但平均售价会因为产品组合而下降,呈现量升价跌。
     



    赵海军指出,随着本土产能不断开出,行业竞争会越来越激烈。 自从2月以来,中芯国际的12吋平均产能都是满载,但战略客户仍在市场上仍是常遇到更低的价格,尤其是智慧型手机,常常几千万订单就没了,为了 不让客户掉市占率,这类标准型产品会和客户站在同一战线,直接参与竞争。
     



    展望下半年,预计12吋厂平均产能满载会持续一段时间,8吋厂预计要2025年中之后才会恢复健康,但8吋产品对价格较不敏感,再降价空间也不大。
     



    至于上半年的12吋急单挹注,是否会透支下半年的需求? 中芯国际表示,对于下半年态度持续谨慎观察,还看不太清楚,公司目标是成长超越同业步伐(剔除台积电和三星)。
     



    中芯国际2024年第一季营收为17.50亿美元,季增4.3%,年增19.7%,毛利率为13.7%,较上季毛利率16.4%和去年同期毛利率20.8%减少,第一季 净利7,180万美元,年减68.9%,出货量179万片(约当8吋晶圆),季增7%,产能利用率为80.8%。
     



    营收比重方面,中国、美国、欧亚分别占82%、15%、3%。 手机31%、电脑/平板18%、消费31%、互联13%、汽车7%。
     



    相关新闻:

    高通订单加速转出中芯国际,世界先进扩产接住电源管理晶片

    台积电揭示2nm以下最新技术A16制程,结合超级电轨与奈米片电晶体架构

    高通订单加速转出中芯国际,世界先进扩产接住电源管理晶片

     
  • View More ic.JPG
    半导体

    高通订单加速转出中芯国际,世界先进扩产接住电源管理晶片

    4月最后一天,晶圆代工厂世界先进、记忆体封测厂力成、消费性IC设计盛群集中在同一天举行法说。 幸好,这次三家半导体厂同步释出第二季手机、消费性电子触底后开始回暖的讯息,终于没有把法说会开成法会!
     





    其中,世界先进释出的前景比市场预期的乐观很多,提出第二季出货强劲成长17~19%,产能利用率可比第一季53%提升10个百分点至65%左右,惟毛利率微 幅下滑至25~27%。 再者,世界先进第二季会有LTA长期合约的贡献。
     





    值得注意的是,世界先进在法说会中释出扩充晶圆五厂4000片的讯息,这4000片的扩增产能其实被讨论很久了,但碍于市场需求不振,公司一直延后扩充脚步 。
     





    世界先进晶圆五厂增加的产能主要是电源管理IC,来自于“从中国转出的订单”。 据了解,高通把电源管理晶片PMIC从中芯国际转单的动作加快,其他像是芯源系统MPS过去也高度依赖中国大陆的晶圆厂做代工如中芯国际、华虹等,受到过去几 年地缘政治影响,也都陆续转出订单,因此世界先进决定扩产支援。
     





    同样也是地缘政治影响,中国大陆本土晶圆代工厂大力扩产成熟制程产能,价格战猛烈,在世界先进法说会中,分析师也关切是否会被这些过剩的成熟制程产能或是价格战影响?
     





    世界先进明确表示,不会加入价格战,中国晶圆厂的杀价竞争反映的是过度扩产成熟制程后的产能过剩,以及整体经济需求疲弱,公司还是会聚焦在提供服务和有竞争力的技术 ,在需求疲软时,在价格上会与客户共体时艰,等到库存健康化后再恢复,但对于杀价接单是没有兴趣的。
     





    另外,世界先进也提到,因为地缘政治风险,导致许多外商订单从中国的晶圆厂转出去,这些都是世界先进的机会,这样的趋势其实2023年就很明显,未来转单带动的效益 会更大,尤其是电源管理晶片PMIC。
     





    另一点关注点是,2024年世界先进股东会中将改选9名董事,但母公司兼大股东台积电并未派任法人代表参选,先前台积电的法人代表方略和曾繁城,都改以自然人的身份 参选。 台积电表示,将行使投票权支持适当的董事候选人。
     





    台积电目前持股比例达28.32%,为最大股东,其次则是国发基金16.72%。 台积电表示,因为与世界先进并非从属关系,为强化经营者责任与公司治理,因此不再派任法人代表董事进入世界先进的董事会,台积电也没有无出脱世界先进持股的计划。
     





    世界先进第一季营收96.33亿元,出货量较上季减少4.1%,ASP持平,毛利率24.2%,晶圆出货量46.9万片。 第一季营收中,电源管理晶片65%、大尺寸LCD面板驱动晶片19%、小尺寸面板驱动晶片11%,其他5%。 展望第二季,预计晶圆出货量将增加17~19%,ASP较上季减少2~4%,毛利率25~27%。
     





    世界先进表示,第二季的订单能见度转佳,景气触底后逐步回暖,消费性电子上半年库存可望回到正常健康水位,但工业和车用电子的库存调整要到第二、三季度 才会正常化,预计下半年景气状态是温和成长。
     





    世界先进2024年整体产能微幅增加至338.7万片,资本支出为新台币38亿元,其中60%用于晶圆五厂的扩充,其他为例行性支出。
     





    有关403地震对世界先进的影响,公司指出,80%厂区设备在一天内复原,其他多个厂区多在4天内恢复生产,而晶圆二厂则是在一周后恢复生产,评估对线上晶 圆产能报废导致的影响占第二季约1.5个百分点,2%晶圆延迟到第三季出货。
     





    世界先进主要是8吋晶圆厂,多年来一直规划跨入12吋晶圆厂建置,只闻楼梯响,未真正定案,但只差临门一脚。
     





    业界一直传出世界先进的12吋厂落脚新加坡,台积电也会给予必要的技术和建厂资源支持,有机会在年内动工。 不过,这次世界先进的法说会中并未如外界预期宣布这个好消息。
     





    世界先进指出,要盖12吋厂考虑的面向非常多,包括技术、客户、财务等等,必须要有十足把握才能出手。 同时,公司也表示可以朝与客户JV方向走。 至于落脚新加坡,公司指出,台湾和新加坡都是非常适合投资半导体的地区,新加坡政府也相当积极拉拢有能力建12吋厂的厂商,但其他的不便多谈。
  • View More 展銳.PNG
    半导体

    紫光展锐传出缩编射频晶片团队

    手机晶片设计公司紫光展锐过去几年历经了十分频繁人事异动后,近一年来在半导体业界可谓是悄无声息。 展锐曾经是中国老牌的IC设计公司之一,备受注目的中国半导体“国家队”,紫光集团“准IPO”企业,更是中国自研手机处理器(除了华为海思)的第一把 交椅。
     



    就在紫光展锐这样静悄悄好一阵子后,近日传出来的消息却是裁员,业界传出展锐针对射频PA团队进行人员精简。 事实上,中国射频晶片领域特别“卷”,洗牌赛与整合赛是必然的方向。
     



    更早之前,有中国射频厂商指出,射频晶片已经进入无序竞争的地步,从射频开关、手机PA、Cat.1 PA、WiFi6FEM、滤波器等,整个产业过度内卷与竞争的结果,是“ 天天都有最低价”,未来情况会更严峻。
     



    射频晶片曾经备受中国资本的青睐,这要追溯到3~4年前,全球疫情蔓延背景下的极度“缺芯”,以及中国晶片国产化的大时代背景下,中国射频晶片公司大量成立。 因为射频晶片门槛不算高,应用领域广泛,且产品周期短,射频各个细分领域都吸引大量资本进入,希望能从国际巨头占据的大份额市场中,取一瓢饮。
     



    不过,疫情过后手机市场供应链库存一堆、没有换机的新吸引力,加上供给过剩加剧,中国射频晶片在高端市场无法挑战Skyworks、Qorvo、高通等国际巨头,在中低价市场互相竞争 的结果,导致中国射频晶片早已经走上洗牌战之路。
     



    近年来,低调的展锐也积极布局非洲、印度、泰国等新兴市场。 展锐曾对外指出,在新兴市场积极与诺基亚、传音等跨国品牌合作,尤其在非洲,展锐更是携手当地运营商和合作伙伴,助力非洲迈向数字化经济时代。 此外在印度、泰国等新兴领域,同样也是展锐扩展市占率的重点。
  • View More intel 1.JPG
    半导体

    当科技战火烧到英特尔,中国将彻底与西方脱钩?

     
    在中国,三家深具代表性的美国科技公司:英特尔、微软、苹果。 在过去门户大开的20年中,长驱直入中国市场。 当美国与中国从贸易战打到科技战,现在已经演变成中国与西方世界的对立与对抗。 这把科技战火,最终是要烧到这三家美商科技巨头。
     



    2023年,微软在中国市场做出两个动作,一是正式关闭领英(LinkedIn)中文版APP,退出耕耘近10年的中国市场,也代表最后一个退出中国市场的西方社群媒体。 二是协助位于北京的微软亚洲研究院 (MSRA) 里的顶尖AI专家撤出中国。
     



    2023年9月,传出中国禁止政府相关部门使用苹果iPhone手机,鼓励使用国产手机,惟该消息随后被中国官方否认。 由于苹果一直是股神巴菲特最大重仓的科技股,2023年第四季,巴菲特罕见减持苹果的股份,虽然减持比例很小,但这确实是一个讯号。
     



    2024年3月底,传出中美对抗再升级,这次的祭旗对象是在中国地位始终屹立不摇的英特尔。 传出中国官方下令将逐渐限制在伺服器和PC中采购英特尔、AMD的晶片,转为采购国产晶片。 同时,政府采购指南也将排除微软的Windows作业系统和海外制造的数据库软体,全数转为国产化。
     



    对苹果、英特尔、AMD而言,中国市场的营收占比不小,分别约不到20%、27%、15%。 无论从CPU地位来看,或是营收占比,英特尔与中国都算是深度绑定,因此冲击也最大。
     



    这一年来中国密集朝苹果和英特尔开刀,也被视为是中国与西方世界“切割”的象征。 尤其是拿英特尔祭旗,更被形容为“翅膀硬了”、“要彻底与西方决裂”。
     



    英特尔在1985年正式进入中国市场,在北京设立第一个代表处。 主要是因为1979年,中国通过了《中外合资经营企业法》,这是第一个为跨国企业进入中国市场提供的法律依据。 那一年,英特尔刚推出8088微处理器,更是首次进入《财星》「世界500强」排行榜。
     



    花了几年时间摸清中国市场,英特尔开始认真投资是1994年,当时英特尔CEO安迪·格鲁夫首次到中国参观,并且在上海成立研发中心。 2007年,英特尔更将中国区划为全球行销网路中的独立区域,给予它在机构、行销和人事等方面的决策权,同一年英特尔大连厂开始投产。
     



    经历30年,英特尔与中国的紧密关系,原以为是剪也剪不断,但随着中美关系的降温和科技战的升温,2024年可能是个重大分水岭。
     



    未来,PC和伺服器中不用英特尔、AMD的CPU,那要用哪来的晶片? 改用国产的海光、飞腾、华为、龙芯、兆芯,当中有x86架构、Arm-base,也有自行开发的架构,作业系统是开源码Linux软体。 此时不讲求晶片好用,只要堪用即可。
     



    不用苹果iPhone手机,替代方案是爱国心第一选择华为,不然还有OPPO、小米等。 换到安卓系统的适应是习惯问题。
     



    中国政府部门减少外商技术的采购行动,并非突然发生。 早在2022年9月,国资委发布79号文《关于开展对标世界一流企业价值创造行动的通知》,部署了国企、央企信创国产化的具体要求和推进时间表,规定国企、央企须 在2027年完成信创全替代,替换范围涵盖晶片、基础软体、作业系统等,涵盖政府、金融、航空航太、电信、交通、校阅、医院、石油、电力等领域。
     



    2023年底,中国官方进一步定调科技国产化,针对PC、笔记型电脑和伺服器发布更严格政府采购准则,首份「安全且可信」处理器与作业系统的清单,几乎全是中国企业供应 商。 也象征逐渐降低采购英特尔、AMD的CPU晶片和微软的作业系统,是未来官方软硬体采购的必然方向。
     



    是的,中国政府和国企等放弃英特尔、AMD等西方国家的晶片,转为国产替代的期限是:2027年。
     








    美国自从2018年陆续制裁中兴、华为以来,演变成对中国全面性的封锁,当中有三大举措影响最深远(由近至远):
     



    第一,针对中国AI算力封锁,以防中国扩张AI算力能力应用在国防、军事系统上。 从最早在2022年,第一枪限制Nvidia的高阶GPU供应,一直演变到2023年直接针对AI算力晶片的限制,间接阻断台积电为中国国产GPU晶片代工的这一条路。
     



    第二,美国《晶片法案》规定,获得美国补助的企业在中国等国家扩展半导体生产和研发将会有严格的限制,间接阻断了英特尔、台积电、三星等在中国制程技术与晶圆厂扩 产的进展。
     



    第三,2022年限制美国籍公民从事中国半导体制造相关工作,影响所及涵盖长江存储、合肥长鑫、中微半导体等。 由于中国科技产业几乎是海归派和延揽海外人才所建立而成,此限制直接从人才下手,影响十分巨大。
     



    第四,对ASML光刻机的限制,从极紫外光EUV扩大到成熟制程使用的DUV系统,也等同直接扩张长臂管辖的范围。 日前更传出美国要求荷兰阻止ASML对中国半导体厂进行维修服务。
     



    美国与中国的科技领域全面对抗,发展到英特尔这个层级,算是来到另一个高峰。 过去我们对科技世界的认知是,CPU为科技产品的核心,无论如何英特尔的地位是很难被替代的。 不过,自从生成式AI强势席卷全球,科技世界运转的主导者来到Nvidia身上,既然GPU都可以被禁,火烧到CPU身上也不用太大惊小怪。
     



    就台湾产业而言,英特尔、AMD恐被中国排除在外,产业链估计影响有限,因为去中化已经行之有年,无论对晶圆代工、IC设计、AI供应链等,影响均不大 。
     



    对中国而言,看来科技产业真的走到一个系统、两个世界的分岔路上,未来科技产业系统将分为中国标准和非中标准,无论大家如何争议中美之间的真假脱钩 ,在科技系统上,双方脱钩成两个标准已经是在路上。

     
  • View More AI1.JPG
    半导体

    字节跳动自研7nm制程AI晶片,博通提供设计服务

    年初,博通CEO陈福阳在分析师电话会议上指出,2024财年度AI需求在半导体营收的占比将从先前预测的25%,提升至35%。 在Morgan Stanley最新报告中指出,字节跳动的7nm制程自制AI ASIC晶片,由博通提供设计服务。


    大摩也提到,日本最大的ASIC设计服务公司索思未来(Socionext)有机会赢得云端服务商3nm制程Arm-based CPU设计案子,Socionext将成为世芯和创意在云端服务供应商ASIC晶片上的 竞争者。





    随着美国禁令对中国的算力晶片的管制趋于严格,即使是Nvidia的特供版晶片,因为调降后的算力大幅降低,对中国客户的吸引力也因此大幅减少。


    中国云服务供应商包括华为、百度、阿里巴巴、字节跳动、腾讯都强化投入AI自研晶片,降低对于Nvidia、AMD等GPU的依赖。


    目前中国AI自研晶片主要分两派,一派如阿里巴巴的平头哥、百度昆仑芯等,自研力道和规模较大,另一派是腾讯和字节跳动,偏向小规模,但在自研晶片 之路上,腾讯和字节跳动普遍被业界认为是小打小闹。


    日前,阿里巴巴董事局主席蔡崇信表示,因为美国限制Nvidia对中国提供高阶晶片,中国在AI发展上可能会较美国OpenAI落后两年,且受到美国晶片禁令限制趋严,确实在短期和中期上影响 了阿里的云业务。 他进一步指出,目前中国云端业务确实面临晶片短缺的问题,目前晶片库存在12~18个月内尚足够支应LLM的训练。
  • View More 晶片.JPG
    半导体

    中芯國際:中國手機客戶陸續恢復下單,先砍先補、「整新機」需求是兩大主要原因

    2023-08-11



    中芯國際在2023年8月11日的投資人會議中表示,已經看到國內手機和消費性產品的庫存開始下降,客戶陸續恢復下單需求,一方面是中國客戶在2022年下旬率先砍單 ,現在優先回補庫存; 另一個原因可能是中國的「整新機」(Refurbished phone)市場帶來的急單需求。
     



    中芯2023年第二季產能利用率為78.3%,相較第一季利用率68.1%顯著回升。 針對第二季,12吋產能利用率相對飽滿,但8吋晶圓需求疲軟,12吋晶圓產能佔75%。 整體而言,8寸產能利用率低於12英寸,但仍優於業界平均。
     



    中芯國際聯合執行長趙海軍指出,眼前8吋晶圓廠遇到三個困難:智慧型手機下行導致PMIC需求減少和價格下滑; 模擬晶片遇到國際IDM大廠收回去自己生產,因此減少委內瑞拉 晶圓代工的比重; LCD驅動晶片需求減少。 他也表示,相信手機需求回升後,8吋晶圓代工產能利用率可以回到滿載。
     



    趙海軍也指出,中國和全世界都恢復常態化運行,但電子產品的需求低於預期,市場信心不足、手機和消費性產品創新面臨瓶頸,都使得整體需求不增反降,眼前行業下行已經觸 底,但仍是面臨需求成長缺乏動能,以及地緣政治等諸多挑戰。
     



    今年第二季,收入分類中,因國內外景氣週期有時間差,去庫存的節奏也不一,中國營收佔比達到80%,其他地區佔20%。 從應用端分類,手機、物聯網、消費性電子和其他等類別的營收佔比分別為27%、12%、27%、35%。
     



    趙海軍也指出,大環境需求未見明顯復甦,但從公司訂單來看,部分應用於國內手機和消費性產品的庫存已經開始下降,客戶逐步恢復下單需求,包括CIS、ISP、高壓驅動晶片、 MCU、工業控制、特殊記憶體晶片等,這也是公司第二季產能利用率提升10個百分點到78%的主要原因之一。
     



    針對中國手機客戶陸續恢復下單,中芯國際指出,歐美客戶砍單的節奏相較中國客戶慢了兩季度,中國客戶從2022年9月開始調整。 另一個解讀面向是,中國很多手機零件供應商是第二、三供應商,去年景氣修正之初率先被砍單,歐美供應商因為是第一供應商,或是簽有長約,比較晚 才面臨砍單狀況。
     



    手機市場近年出現的另一個趨勢是「整新機」、「翻新機」(Refurbished phone),也就是故障手機或是舊機在修復後,換上新電池、外殼再次出售,這趨勢在中國手機 市場最為明顯,估計一年的「整新機」市場規模來看一億台手機,也因此來自中國手機客戶有急單出現。
     



    展望第三季,中芯國際認為,中國IC設計公司的庫存持續下降,新產品備貨的動作已啟動,預計第三季出貨量將持續上升,即使面臨整體市場萎縮,公司能順勢擴大市佔 率,預計下半年營收會優於上半年。
     

    整體來看,目前看到中國一些大宗設計公司開始補倉新產品。 但整體市場復甦確實比想像中慢。
     



    展望2024年,中芯國際指出,手機、消費性電子領域需求伴隨宏觀經濟的復甦,不是一個產業可以掌握,復甦的時間會比較長,因此現在看來年會相對保守。
     



    中芯國際擴產計畫方面,目標是終點不變,但中間的擴產節奏會跟著顧客需求和市場調整。 另外,在整個經濟週期裡,發現顧客口味變化也很快,中芯也要配合做產能和設備的配置調整,客戶有許多迫切的需求。
     



    長期看,28nm和40nm需求量非常好,也是很好的經濟節點。 同時,第二季也看到55nm/65nm產能需求也不錯。
     

    8吋晶圓擴產今年大致完成,未來重點是12吋晶圓產能擴產,分別在天津、北京、臨港。
     



    中芯國際2023年第二季營收為15.6億美元,季增6.7%、年減18%,單季毛利率為20.3%。 單季淨利4.64億美元,季增73.8%、年減26.2%,單季每股獲利0.05元。
     



    中芯國際給出的第三季業績指引,營收與上季相比將成長3%~5%,毛利率介於18%至20%。
     



    中芯國際2023年第二季產能利用率為78.3%,相較第一季利用率68.1%顯著回升。 針對第二季,12吋產能利用率相對飽滿,但8吋晶圓需求疲軟,12吋晶圓產能佔75%。 整體而言,8寸產能利用率低於12英寸,但仍優於業界平均。
     



    2023年第二季,中芯國際晶圓出貨季增12%,但平均銷售單價ASP下降7%。 單季月產能為75.43萬片(8吋約當晶圓),相較第一季73.23萬片成長。
  • View More 長江存儲.JPG
    半导体

    長江存儲董事長陳南翔:依法合規買的設備若無法發揮效益,“回購”是公平“選項”

    長江儲存董事長陳南翔指出,過去50年半導體產業蓬勃發展,全球化的合作功不可沒,展望2030年全球半導體產業規模將達一兆美元,但現在面臨地緣政治和國家安全帶來的強大不 確定性,未來是否還能達到此目標預期,是有問號的。
     

    再者,他也在演講結尾呼籲:請建設誠信和公平原則,假設長江存儲依法合規買的設備拿不到或是無法使用,可以設一個時間內,把設備在新的條件下回購, 這樣才公平。



    台積電創辦人張忠謀說:“全球化已死”,有人說這是“再全球化”。 陳南翔表示,他個人同意張忠謀的說法,全球化確實死了。
     

    不過,陳南翔也針對「再全球化」的觀點,做了一些思考與分享,他用三個緯度來判斷「再全球化」:當企業在進行中長期發展規劃時,是否具備足夠的系統性、 一致性,以及持續性,這是衡量「在全球化」是否能達成的重要指標。



    他分享,過去,促進產業繁榮的全球化離不開和諧五要素:市場與競爭、創新與技術標準、供應鏈、人才流動、資源分配。
     

    這當中,要特別說明一個點是,過去半導體的全球化主要驅動力是市場化和商業化思維,創造出全球化+在地化優勢,帶來商業最大化。 但在地緣政治思考、國家安全思考下,去風險化、抑制他人發展等,都把過去和諧的要素都打破。



    陳南翔指出,全球化市場對促進產業發展很重要,全球化的創新和標準像是60年代IBM發明DRAM,發揚光大是在韓國,這些發明和創新不屬於任何一個企業或國家,而是任何一個企業或 國家對全球產業鏈價值的貢獻。
     

    手機是全球全球化、標準化最極致的展現。 他分享,15年前出差去日本要配另一支專門手機,去其他國家充電器也要另外帶,現在手機已經是全球標準了,給全球消費者最大的效率和便利性。



    全球化供應鏈直接參與者有25個國家,間接參與23個國家,相當接近50個國家參與全球化體系,形成「我當中有你,你中有我」。
     

    針對全球人才流動中,許多國家推出許多限制措施,防止自己產業人才流失。 另外,在全球化的資源配置方面,中國在高品質發展下,大量外企在中國設廠,以及中國企業到海外作收購佈局,也是全球化資源配置。



    只是,這幾年全球化資源配置也被打亂。 疫情後,美國資源配置增加了新加波、馬來西亞、印度、越南等,這些國家都不是傳統的半導體產業重鎮,這當中反應了對當今半導體產業的國家安全思考的結果。
  • View More OPPO1.JPG
    OPPO终止造芯事件

    OPPO哲庫官宣結束前夕,前聯發科朱尚祖連夜奔回上海.....

    2023-05-15



    OPPO手機晶片研發哲庫最後一次All hands meeting現場狀況曝光,哲庫CEO劉君在宣佈公司決定關停哲庫且終止晶片自研業務時,不捨的語氣道出:「自古多情空餘恨,好 夢由來最易醒”,讓所有觀看視頻者都為之動容。
     



    哲庫最後一次All hands meeting由四位高階主管召開:CEO劉君、CSO首席策略長朱尚祖、COO營運長李宗霖,副總王瀧。 《問芯Voice》了解到,平常哲庫的重要決策由劉君、朱尚祖、李宗霖三人組成的關鍵小祖負責大小決策,哲庫的最高層級和領導是劉君,他同時也是OPPO首席技術官 ,李宗霖負責哲庫實際營運層面,朱尚祖多數時間在台灣,兩岸來回負責供應鏈合作廠商的談判事宜。 朱尚祖在上週五官員宣終止哲庫消息前一周,被通知連夜奔回上海。






    OPPO終結哲庫營運的方式,非常匪夷所思。 一個高達3000多人的IC設計公司,研發的產品也不是什麼小晶片,按正常邏輯,通常是母公司會尋找願意接手到買家,即使買家無法整個公司承接,也會分拆出售。
     



    像是OPPO哲庫有幾個不同的技術產品線AP、基頻晶片、無線藍牙晶片、射頻類比晶片,正常處理方式會分拆出售找買家,或是給一筆資金讓各自部門獨立運營,之後 讓各自公司負責盈虧。 OPPO沒有選擇任何一條路,而是讓3000人的晶片研發團隊原地解散。
     

    關於哲庫的結束傳言很多,多數人認為是OPPO認清,往後看至少三年,手機本業都不會好,與其再繼續投資下去,不如選擇壯士斷腕。
     



    過去OPPO發布晶片時,最常被問到「回報率」的問題,OPPO多次表示晶片研發與製造講求的是巨額和持續性的投入,不能從行銷數字來衡量投資,自研晶片所創造出來 的紅利,終將會反映在OPPO企業品牌價值上。
     



    理想終究不敵現實。
     



    在此先講一個當年華為成立海思初期的故事,看一家大企業要支撐一個不賺錢但內部認為有價值的事業,需要何等決心,更重要的是:千里馬需要伯樂。
     



    熟悉這段往事的業內人士對《問芯Voice》分析,海思最終能獲得巨大成功,人稱「小徐總」的徐直軍絕對是重要推手。
     



    海思的手機晶片剛做出來的時候,餘承東不想用在華為的手機裡。 這可以理解,身為手機部門的負責人,餘承東自然希望採購最頂的產品,當時是高通、博通的晶片。 一方面利好華為品牌手機的效能,另一個面向是,企業採購唯有面對外部供應商的時候,才能充分享受「大爺」的感覺。 被「逼」用自己內部當時還是實驗性質的晶片,冒品質不穩的風險,沒有討價還價的空間,還要幫忙回饋晶片問題來提升半導體部門的水平,餘承東的抗拒完全是可以理解的。
     



    當時徐直軍在內部拍板決定,華為手機必須要用海思的晶片,初期可以少量的用,但採用自家芯片的比重必須逐年拉高,就是因為徐直軍的強大堅持與力挺,才有了後來的海思。
     



    在晶片產業,千里馬並不常在,但伯樂更難尋找。 時空背景的不同,要重寫成功故事,注定不容易。
     



    當年是手機產業剛要盛開的年代,海思有著天時地利的優勢。 如今手機產業已過了成長期,OPPO很難不計成本的燒錢下去。 如果是AI晶片還可以講出一個美麗前景,但手機產業再敘事下去,都快變鬼故事了。
     



    哲庫叫停,有些人直指是競爭對手從中作梗,利用政治力達到目的。
     



    知情人士對《問芯Voice》分析,如果說高通、聯發科在「終結」哲庫的過程中,做出了哪些「貢獻」? 大概率是OPPO手機在與高通、聯發科針對未來晶片技術規格的溝通過程中「明示」:「未來三年我們的晶片規格可以做到...哲庫能超越我們嗎?」多少動搖 了OPPO繼續投資的信心。
     



    哲庫突然解散的衝擊力道,完全可以用「昨天人還好好的,怎麼今天突然走了!」來形容。 這四年來,哲庫投入晶片都是真槍實彈,花了大把銀子買各種EDA工具、Arm架構,在台積電的流片絕對走先進製程。
     



    根據《問芯Voice》了解,哲庫前陣子為了加快這顆4nm製程的手機AP晶片,還付了幾百萬美金給台積電做「超級急件」(Super hot runs)生產,眼看6月底就要回 片,現在公司突然在5月12日這天關門,這顆4nm晶片也胎死腹中。
     



    對系統端的人而言,這些晶片架構、工具、流片的費用都是不值一提的小錢,所以公司直接關門清算也不可惜。 但對於投入哲庫4年的晶片人而言,胎死腹中的晶片,突然嘎然而止的夢想,在所有哲庫工程師的心中,只有滿滿的不甘心。
     

    “自古多情空餘恨,好夢由來最易醒。”
     



    哲庫的成立與原地解散,在中國晶片歷史上寫下輝煌與震驚的一頁。 OPPO花在造芯上多是自己荷包裡的錢,不是像新創公司依靠融資或是大量仰賴政府的補助輸血。 大環境景氣前方不明,OPPO壯士斷腕的決定,雖遺憾也必須尊重。 在漫長的造心之路上,哲庫累積的經驗與養分,未來勢必會持續灌溉產業成長。
  • View More OPPO.JPG
    OPPO终止造芯事件

    深度| OPPO緊急終止自研手機晶片業務的兩大關鍵原因

    2023-05-12

    今早科技圈最震撼的消息,莫過於是OPPO宣布結束手機自研晶片業務(哲庫ZEKU)。 業內人士透露,昨夜,OPPO員工昨晚已經無法進入各地辦公室,哲庫ZEKU總員工人數約3500人,裁撤人數約有3300人,只留下部分高管處理公司結束的善後工作。




    OPPO造芯夢,只持續了四年。


    2019年成立的哲庫ZEKU,短短幾年的時間已經迅速成長為一家3000人的中大型IC設計公司規模,OPPO這幾年成功填補了國內手機自研晶片的空白,扛起了國產造芯 的大旗。 如今,一家逾3000人的中大型IC設計公司突然宣布關閉,實屬罕見,這當中究竟有何隱情?
     

    根據《問芯Voice》了解,OPPO計畫在年底問世的重量級手機晶片AP採用4nm製程技術,不但已經在台積電進行流片,更預計2023年6月20日這一天,這顆眾所期待的4nm 晶片就要回片,公司內部都十分興奮。
     

    如今,哲庫ZEKU的工程師是等不到這顆4nm晶片的回片結果了,公司在5月12日這一天宣布結束營業。
     

    《問芯Voice》詢問多名業內人士了解到,OPPO決定終止哲庫ZEKU業務有兩個關鍵原因。
     

    首先,手機業務持續疲弱不振,一季一季的過去,從2022年等到2023年,大家不但沒有等到春天,反而來了一個「倒春寒」。 在OPPO本身主命脈手機業務看不到曙光下,也無法持續支撐手機晶片的研發成本。 OPPO高層從2022年已經開始對於造芯業務開始感到強烈的不確定性,即使如此,OPPO在2022年一直在裁員,也一直沒有對哲庫ZEKU的晶片研發業務出手。
     

    不過,OPPO對哲庫ZEKU業務不信任度一直在上升,原因不外乎是:理想很豐滿,但現實很骨感。
     

    哲庫ZEKU自從成立以來,規劃的造心規格都走頂級之路,是少數有意願採用4nm/3nm製程的手機晶片公司。 然而,這麼頂級的規格,放在這麼冷的手機市場上,連OPPO都快賣不動這麼高階的市場了。 試想,如果哲庫ZEKU做出來的晶片連OPPO都買得很吃力,未來手機市場還有誰可以買,如何跟高通、聯發科競爭,確實是個隱憂。
     

    讓OPPO決定終止哲庫ZEKU業務的第二個原因,應該算是最後一個致命稻草。
     

    業界透露,OPPO是下一個的準,內部認為與其這一天來臨,不然先結束手機晶片研發的業務。 但說到頭來,手機市場長期不振,看不到終點,才是真正的根本原因。
     

    OPPO這個動作被認為對自己品牌手機業務本身不算是壞事,對競爭對手展銳、聯發科、高通等,算是鬆了一口氣。



     



    2019年成立的哲庫,齊聚了來自高通、紫光展銳、聯發科等晶片設計龍頭的資深人員,哲庫的薪資也是出了名的敢給,一開始是千人團隊,之後逐漸成長至超過 3000人。 不過,這樣的研發團隊規模,要養一家短期內看不到可以營利的公司,再加上景氣寒冬,確實非常辛苦。

    一路走來,看好或看壞OPPO造心之路的人都有,但OPPO未曾停下腳步。 2021年12月,OPPO推出首顆自研晶片“馬裡亞納MariSilicon X”,是一顆影像NPU。 2022年12月再度交出6nm(N6RF)的藍牙音訊SoC。 哲庫更計畫在2023年推出第一科手機處理器AP,採用台積電4nm製程技術。
     

    「馬裡亞納MariSilicon X」時,陳明永曾說,「這是一支數千人的團隊十年磨一劍的重要研發成果,而且OPPO「自研晶片的腳步不會停止。 」  今日看來,格外唏噓,OPPO造芯充滿理想,可惜不敵特別骨感的現實。
     

    不過,哲庫給個N+3賠償金不錯,且今天一說不中止運營,整個半導體圈都在搶人。
     

    再者,這個決定對OPPO而言應該想了很久,但對哲庫員工而言,真的蠻突然的。 上月底,才傳出壁仞科技的前海外團隊AI方向負責人孫成坤跳槽到哲庫出任NPU晶片中心部長,向OPPO CTO劉君報告。
     



    手機造芯太燒錢了。 OPPO有遠大的理想,想遞補國內手機晶片市場大量空白,走上蘋果造心之路,為自己家的品牌終端產品做出差異化。
     

    哲庫自成立以來,齊聚產業界的優秀人才,端出來的產品成果確實不負眾望。 可惜,生不逢時,國際大環境不對,國內景氣不佳,當母公司營運不佳時,自然會開始檢討旗下賠錢的單位。 更何況哲庫的產品都是定位在高規格,連OPPO都很吃力了,更何況往前看,看不到可以賺錢回本的一天,只看到的在前。 只能說,理想很豐滿,但現實很骨感! OPPO造芯之路,可惜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