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出台积电在1月底对中国客户发出通知表示:16/14奈米以下产品如果未在美国商务部安全局BIS白名单中的“Approved OSAT”进行封装,且台积电没收到该封装厂的认证签署副本,16/14奈米以下产品将暂停出货。该事件的发展显然是台积电基于在美国施予的压力下,针对中国AI晶片的进一步管控,这对于中国半导体产业的短期和中期的影响,将会非常深远!
管制重点:
中国IC设计客户在台积电投片的产品,有些会在中国本地封装厂进行封测,有些是在台湾位于中国的封测厂做例如日月光中国厂,有些会在海外封测厂做例如日月光台湾厂、Amkor、韩国厂等。举个例子,像是汽车电子晶片因为对于产品的要求较高,通常会在海外封测厂做。
这次台积电做出的限制,简单来说,就是中国16/14奈米以下的产品,只要是在中国境内的封装厂进行封测,全部都将暂停出货,即使是日月光、矽品中国区的封装厂也不行,必须要在美国BIS白名单上的封装厂才行(全部都在非中国境内),白名单包括Amkor、GlobalFoundries、英特尔、IBM,台积电、联电、日月光、力成、全智、瑞峰半导体、矽格、欣铨、微矽电子、三星电子等共计24家。
原因:
再谈这事件产生的短期和长期影响之前,先谈谈前因。根据供应链透露,去年发生中国厦门算能挖矿机晶片出现在华为产品的事件,让台积电承受了来自美国政府不小的压力,尤其是正值新旧任总统交接期间,美国商务部对中国AI晶片管制接连出招,招招剑指中国AI晶片,台积电是全球唯一AI先进制程晶片的生产者,自然每一刀都要由台积电亲接招,思考化解之道。
据了解,台积电内部并不认为应该要对中国16/14奈米以下的客户业务一刀切,夹在美国与中国之间,思考如何能符合美国要求的规范和游戏规则,要能挡得住来自美国方面的压力,又能保住目前现有中国客户业务之下,因此提出这次的新政策:16/14奈米以下客户继续接单,但封装转到海外厂,目的是要中国客户的高阶制程晶片从流片、生产、封装、测试都全部透明状态,不要有任何隐瞒的环节,可以有更详实和深入的监督和管制中国IC晶片发展进度,目的是避免厦门算能的白手套事件再次发生。台积电则是回应,公司一向致力于遵循所有可适用的法令与法规,包括可适用的出口管制法规。
短期影响:
如果是在台积电投片16/14奈米,但封装是在中国境内封装的中国IC设计客户,这时候必须要赶快找境外封装厂救援!(估计是找日月光矽品) 不过…现在接手的封测厂会不会想:谁接手谁扛责任,万一出了个差错,搞不好我原本是白名单会变成了黑名单? ? ! ! …嗯不过啊~~精明圆滑的生意人当然不会这样说,应该会换个方式说:产品要转厂生产不是今天说转,明天就能转过去,产能要重新配置,可能会影响既有的客户订单,需要一些时间,还有转厂要不要重新认证? 产品良率会不会影响? 这些都要考虑进去,然后再来想设法“拆弹”(帮忙)。最终结果是,中国IC设计客户的产品出货时程一定会受影响,延迟出货是必然的,再者是造成转厂成本的增加。
中长期影响:
从最近美国频频针对中国半导体出招,很显然是招招剑指中国AI晶片。尤其最近的DeepSeek事件,理论上不能解释为美国的出口管制失效,而是穷则变、变则通,中国绕开强大算力,另辟一条普惠世人的语言模型之路,不代表中国AI技术超越美国,但在川普上任之际,中国这一连串「骚操作」确实让美国面子挂不着,接下来针对晶片的管制只会更严格,估计Nvidia针对中国推出的特供版H20被禁是早晚的事。
现在台积电顶着美国施予的强大压力(主要是去年厦门算能和Techinsight拆解华为产品里面发现台积电晶片),所祭出的新措施,目的是所有16/14奈米以下晶片从前段到后段的生产过程都要“透明化”,甚至不让中国客户插手和过问,就是为了防止利用白手套采购的晶片,又再度出现在黑名单企业的产品上。
我们认为这会是中国先进制程上的重要事件,怎么说?China这几年来的政策作为很清楚透露:不管经济再不好、人民口袋再没钱,科技进展绝对不踩煞车。 1963年时任中国外交部长的陈毅说过一句名言「当了裤子也要搞尖端(核弹)」,当时还引来金庸在明报的社评上说「中国要裤子,不要核子」。 现在也是一样,可以苦人民,但跟美国这场科技战是一定杠到底。
接下来,中国14/16奈米产品如果按照台积电的新限制,从投片、生产、封装、测试全部委外,把中国本地生产商隔绝,中国距离一直想要做到的半导体「自主可控」目标会越来越远。因此,预计当地会加快加大本土16/14奈米制程技术的研发,主要是两大基地中芯国际和华虹集团旗下的上海华力微。
中芯国际不用多说,关键人物就是大家熟悉如街坊邻居般的老朋友梁孟松,而另一家上海华力微电子已经推进至14奈米制程,肯定会往下朝7奈米做下去。
这里顺便透露一个小8卦,前阵子华虹集团高层大换将,董事长从张素心换成了秦健,总裁由原本的唐均君换成之前任职英特尔、荣芯半导体出身的白鹏。根据业界透露,原因是因为「最上头」不满意华虹集团原本的管理层没有把重点放在先进制程上,这几年下来都是在力守成熟制程。这有点像是当初「邱慈云离开中芯国际的翻版」,当年邱慈云带领中芯国际营运转亏为盈,成绩丰硕,但最后仍是黯然离去,业界传出是上头不满意他的策略太过保守,并未大刀阔斧地帮中芯国际扩建产能。
只能说,中国的环境和局势变化很快,邱慈云退位的那一年是2017年,当时的中国半导体环境已经开始改变,想要全力冲刺先进科技,并且开始技术朝自主可控迈进。再往前一年,也就是2016年,合肥长鑫和长江存储陆续成立,专门做DRAM后3D NAND技术的自主可控。现在回头事后诸葛一下,2016、2017年,是中国科技产业出现巨大变化的两年。或许,等到十年后,我们再往后看,这2~3年发生的一切,也会对于未来的科技世界面貌,形成巨大改变。